摘要
业主自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制度实践面临诸多现实梗阻。本文以湖南省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全国多地实践样本,揭示业主委员会成立过程中的共性法律困境,从立法完善、权责配置、技术赋能等维度提出制度优化建议,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智识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业主自治的制度理想与现实落差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七条确立的业主大会制度,旨在通过业主共同决策实现社区善治。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全国超60%的小区面临业委会成立失败困境(据2022年中国社区治理白皮书)。湖南省某高校教职工小区典型案例显示:该小区因新老业主群体分化形成对立阵营,六次启动筹备程序均告失败,引发行政复议诉讼30余次,暴露出法律规则供给不足与执行机制缺位的深层矛盾。
二、多维法律困境的实证剖析
(一)筹备启动阶段的制度盲区
1.主体资格审查失范
现行法律未明确筹备组成员消极资格要件。《湖南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仅要求街道30日内组织成立筹备组,却未授权对成员品行、履约能力等实质审查。厦门某小区即因筹备组成员存在违建行为(《厦门市物业管理若干规定》第十条),导致后续规约合法性受质疑,引发群体信访事件。
2.经费保障机制失灵
《湖南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首次业主大会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但未设定追责机制。北京海淀区某小区开发商拒绝支付筹备经费,因筹备组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参照最高法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第一条),最终由业主垫资12万元,加重群众负担。
(二)筹备过程中的权责失衡
1.行政指导效力虚化
街道办虽依《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负有监督职责,但缺乏强制性手段。湖南案例中筹备组擅自将业委会委员月薪4000元写入规约,明显违反《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九条“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决定”之规定,街道却无权直接撤销违规决议。
2.信息壁垒加剧矛盾
开发商拒不提供业主清册(违反《湖南省业主大会指导细则》第二十八条)、物业公司隐匿公共收益数据等现象普遍存在。天津某小区因20%业主信息缺失,导致表决未达《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双三分之二”参与门槛,业委会成立程序功亏一篑。
(三)表决程序的合法性危机
1.技术赋能不足
杭州市某小区采用纸质投票遭质疑,而《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八条倡导的电子投票系统因未与不动产登记数据对接,无法实时验证业主身份。上海闵行区试点“一网通办”投票平台,将业主认证时间从15天压缩至72小时,值得推广。
2.决议效力认定模糊
《湖南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要求筹备组3个月内召开业主大会,但超期后决议效力未置可否。深圳福田区某小区筹备组延期5个月完成选举,引发大面积诉讼,凸显规则缺失带来的司法裁判困境。
三、制度重构的法治化路径
(一)完善立法供给体系
1.在《物业管理条例》修订中增设筹备组成员消极资格条款,明确欠缴物业费、违法搭建等禁止情形(参考《湘潭市实施〈湖南省物业管理条例〉办法》第十条);
2.建立筹备经费追偿机制,授权住建部门对拒付企业处以违法所得三倍罚款(借鉴《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惩戒措施);
3.明确街道对违规决议的撤销权,赋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备案审查强制效力(呼应《天津市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备案要求)。
(二)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1.数据共享机制
推动住建、公安、不动产登记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建立业主身份核验“白名单”制度。广州黄埔区试点“智慧物业”平台,实现业主认证准确率99.2%,较传统方式提升47个百分点。
2.党建引导机制
落实《湖南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党建引领要求,建立社区党委对筹备组成员的背景审查权。成都武侯区推行“红色业委会”模式,使业委会成立成功率提升至81%。
(三)创新技术解纷手段
1.研发区块链存证投票系统,确保表决可追溯(参照《信访事项网上办理工作规程》第十四条数据追踪理念);
2.设立筹备工作期限弹性条款,超期需经专有部分面积过半业主确认延期(补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表决规则)。
四、结语
业主委员会成立困境本质是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的制度适配问题。唯有通过精细化的规则设计、刚柔并济的行政监管、科技支撑的流程再造,方能破解“业委会成立难”的治理悖论,真正实现《民法典》业主自治制度的立法本意。当法律规则既能防范“野蛮生长”,又可滋养“善治萌芽”,社区治理现代化方具坚实根基。
(作者:罗海红,系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崇民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责编: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