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婴儿离世后的赔偿纠纷,近来引发热议。6 个月大的婴儿不幸夭折,家长获赔 88.8 万元后,因律师收取 55.5 万元费用而心生不满,认为 “被骗”;律师则称费用系双方约定,是自己 “凭本事争取” 的合理报酬。争议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当 “人情世故” 的借口遇上白纸黑字的约定,当 “事后反悔” 的情绪替代事前审慎的选择,破坏的恰恰是最该坚守的诚信底线。
有人以 “当事人文化水平低、属于弱势群体” 为由,认为律师收费 “不合情理”。但从事实来看,双方先后签订《咨询合同》《委托合同》,明确了费用计算方式 —— 即便当事人起初对法律规则不甚了解,也在赔偿到账后重新确认了收费金额。事前自愿委托、事后以 “不懂” 为由推翻约定,本质上是将 “弱势群体” 的身份当作道德绑架的工具。正如现实中常见的情形:一些人既想让他人承担全部风险,又不愿遵守约定好的回报规则,事成之后便以 “人情”“道德” 为借口反悔,这本身就是对诚信的背弃。
也有人质疑 “律协立案一年无结果” 是 “不作为”。但行业监管有其程序规范,案件事实需要核查,合同效力需要认定,绝非 “谁哭谁有理”。在结果尚未明确时,动辄用网络舆论施压,甚至暗示 “制度不公”,看似是在 “维权”,实则是试图绕过规则、用情绪替代法理 —— 这种行为对合同制度和诚信体系的伤害,远比一笔费用争议更深远。
更值得反思的是当事人的选择逻辑:既然事后能回老家咨询法律界朋友,能意识到 “收费过高”,为何事前不多对比几家律所?既然认为 “老家律师更靠谱”,为何当初要接受主动联系的代理?许多纠纷的根源,往往是事前图省事、事后挑毛病 —— 把 “省心” 建立在对规则的漠视上,又把 “维权” 变成破坏约定的借口,最终只会让真正需要规则保护的人失去屏障。
诚信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义务。律师需恪守执业规范,收费不能逾越法律红线;当事人也该尊重契约精神,不能以 “不懂”“弱势” 为由反悔。用 “人情世故” 的道德绑架打破合同约定,用 “舆论压力” 替代合法维权,看似 “占了理”,实则是在消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毕竟,合同签了可以撕毁,约定认了可以推翻,那明天谁还敢相信承诺?谁还愿为他人的风险兜底?
为了保护一个所谓的人情世故道德去打破另外一个诚信的道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守住诚信的底线,比争论 “谁对谁错” 更重要。这不仅是对一份合同的尊重,更是对所有 “事前约定、事后兑现” 的社会秩序的守护。
(作者:李聪亮律师,系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法学会程序法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律协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成员、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
责编: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