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日益凸显,群众在面对纠纷时往往面临着诉讼成本高、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诉累较重。人民调解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成为减轻群众诉累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司法资源的压力,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民调解在减轻群众诉累方面的主要途径和实践方法。
源头化解矛盾
主动排查纠纷:人民调解员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基层一线,主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例如,在一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调解员提前了解居民对改造方案的不同意见,及时进行沟通协调,避免矛盾激化。
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理性维权观念,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例如,利用社区宣传栏、法治讲座等形式,宣传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
便捷高效的调解方式
灵活调解场所:人民调解不受固定场所的限制,可以在矛盾纠纷发生地、当事人家中或者社区会议室等场所进行调解,方便群众参与。例如,对于邻里纠纷,调解员可以在双方当事人的家门口或者楼道里进行现场调解,及时解决问题。
快速响应机制:人民调解组织接到纠纷申请后,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安排调解员进行调解。与诉讼程序相比,人民调解无需经过复杂的立案、开庭等环节,大大缩短了纠纷解决的时间。例如,一些小额债务纠纷,调解员可以在当天或者几天内就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达成协议。
专业调解队伍
调解员培训: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调解技巧和沟通能力。专业的调解员能够准确把握纠纷的焦点,运用合适的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成功率。例如,通过模拟调解案例培训,让调解员熟悉不同类型纠纷的调解思路和方法。
行业专家参与: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如医疗纠纷、劳动纠纷等,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调解,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调解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例如,在医疗纠纷调解中,邀请医学专家对医疗过程进行分析,帮助双方当事人更好地理解纠纷的性质和责任划分。
多方联动机制
与基层组织协同:人民调解组织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密切配合,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基层组织可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线索,协助调解员开展工作。例如,在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中,村委会可以协助调解员了解土地的历史使用情况和相关利益关系,为调解工作提供支持。
与司法机关衔接:人民调解与司法程序有效衔接,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调解组织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并为司法机关提供前期调解的相关情况,便于司法机关更好地处理案件。同时,司法机关也可以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增强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情感沟通: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注重与当事人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缓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例如,在家庭纠纷调解中,调解员以亲情为纽带,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增进彼此的感情。
心理疏导:对于一些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可以结合心理疏导的方法,帮助当事人调整心态,化解心结。例如,对于因长期积怨导致的邻里矛盾,调解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让当事人释放负面情绪,重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总之,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减轻群众诉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源头化解矛盾、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方式、打造专业调解队伍、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以及给予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多种途径,人民调解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解决渠道,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作者:黄柱系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移动互联网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责编:谢 婷